时间:2025-11-03 作者:奇安信集团
11月1日,《国家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管理办法》)将正式施行。这部共十四条的部门规章,以“压实责任、规范流程、提升效能”为核心,对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的适用范围、监管职责、主体义务、时限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,标志着我国网络安全合规体系从“原则性要求”迈向“精细化治理”新阶段。
恰逢不久前,新修《网络安全法》表决通过,即将在2026年1月1日执行。在AI建设持续加速、网络攻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,新修《网络安全法》和《管理办法》形成“法理支撑与实践落地”的互补关系,进一步健全了高效联动的国家网络安全防御体系。

新修网安法叠加管理办法
法理与实践的双轮驱动
2025年11月1日施行的《国家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》,是贯彻落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等法律法规的重要配套措施。它与2026年1月1日生效的新修《网络安全法》,构成我国网络安全治理的“法理基石”与“操作指南”,二者在监管逻辑与实践路径上实现深度互补,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:

01
首先是实现法理依据与实施细则纵向衔接。
新修《网络安全法》以高位阶法律形式确立“违法必罚”的核心原则,通过1000万元顶格罚款、个人追责延伸等条款,构建起刚性惩戒框架。而《管理办法》作为配套规范,直接以《网络安全法》为立法依据,将抽象法律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报告规则:明确事件分级标准、规范报告时限与流程、界定责任主体义务,使“及时报告”从法律倡导变为硬性约束,解决了旧法中“报告义务模糊”的落地难题。
在过去,部分企业因担心声誉受损、考核影响,存在“瞒报重要漏洞、迟报攻击事件”的现象,导致应急处置错失黄金时间,造成严重损失。如今,《管理办法》将报告义务纳入企业安全管理核心环节,要求网络运营者必须建立“监测-评估-报告-处置”全流程机制,未按规定报告将承担明确法律责任,从制度层面杜绝了“责任悬空”。
02
其次是惩戒威慑与过程管控的横向协同。
新法通过阶梯式罚则强化“后果追责”,而《管理办法》聚焦“过程管控”,二者形成全链条治理闭环。例如,新法对“大量数据泄露”、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丧失局部功能等处最高200万元罚款,《管理办法》则要求此类事件1小时内快报,通过“快速响应-精准研判-及时处置”的流程设计,既为监管部门提供处罚依据,更通过前置干预降低事故损失,避免事件危害会随时间呈“指数级扩散”。这种“威慑+管控”的组合,精准呼应了新法“倒逼主动防护”的治理目标。

03
最后是全域覆盖与重点聚焦的范围互补。
新法将处罚覆盖从关基机构延伸至中小企业,《管理办法》则同步细化不同主体的报告责任:对关基运营者要求“实时监测+动态报告”,对中小企业明确“简化流程+分级报送”,既落实新法“全面监管”要求,又避免“一刀切”增加企业负担。这种差异化设计,让新法的广度覆盖与《管理办法》的精准执行形成合力,推动合规要求真正下沉。
奇安信:AI赋能+三级联动,适应《办法》新要求
面对《办法》对“报告时效性、处置专业性”的高要求,企业仅靠传统“人工监测+手动填报”模式难以满足需求。奇安信基于近百个行业的攻防实战经验,建议企业从“技术升级”和“体系协同”两大维度发力,将合规要求转化为安全能力提升的契机。
01
推动安全运营升级:AI全面赋能,打造“质效双升”的技术矩阵
《办法》要求1小时内完成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事件报告,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“告警汇聚、事件定性、影响评估、报告生成”全流程,传统依赖人工的模式已显乏力。奇安信建议企业以“AI驱动安全”为核心,构建覆盖全场景的安全技术矩阵,实现从“被动响应”到“主动防御”的转变。
具体实践中,可依托奇安信Q-GPT安全大模型,部署AISOC智能网络安全运营平台,该平台具备三大核心能力:

一是“自动事件卷宗生成”,能将分散的告警信息自动汇聚,补充上下文证据(如攻击者IP、攻击路径),并映射MITREATT&CK攻击者战术,1分钟内即可完成事件定性,大幅缩短人工分析时间;
二是“智能影响面评估”,通过关联企业资产台账、业务系统拓扑,5分钟内可精准计算攻击影响范围,例如某制造企业遭遇AI模型攻击后,平台能快速定位受影响的生产系统、客户数据,为报告提供量化依据;
三是“自动化报告生成”,平台内置的报告撰写智能体可根据不同对象(监管部门、企业管理层、安全团队)生成定制化报告,自动完成AI解读态势、文生图表、运营大屏可视化等工作,确保企业在1小时时限内提交符合《办法》要求的标准化报告。
此外,奇安信威胁情报中心可提供“数据支撑保障”——依托千万级终端遥测数据、十亿级互联网资产数据、万亿级历史PassiveDNS数据及全量漏洞情报库,企业在报告时可快速补充“攻击来源、漏洞利用情况”等关键信息,让报告不仅“按时提交”,更“内容详实”,为后续处置提供技术支撑。例如某头部证券公司依托AISOC的AI智能检测和智能降噪功能,有害攻击检测率提升至93.3%;智能研判准确率高达95.9%;智能调查时间缩短达80%;并全面支持智能处置和智能总结,快速完成安全汇报,并实现了质效双升。
02
强化协同联动:建设“三级联动”体系,凝聚防御合力
《办法》强调“网络安全事件处置需多方协同”,单一企业的“单点防御”难以应对跨区域、跨行业的复杂攻击。奇安信建议企业构建“组织-功能-能力”三位一体的三级联动安全运营体系,实现“内部高效协同、外部快速对接”,确保事件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完成报告与处置。
从组织层面,企业可在内部建立“总部-区域分公司-业务部门”三级联动机制:总部负责统筹协调、对接监管部门,区域分公司负责属地事件初步处置,业务部门负责第一时间发现并上报异常。例如,某大型央企在全国30个省份设立区域安全运营中心,一旦某省份的业务系统出现数据泄露,业务部门可立即上报区域中心,区域中心同步向总部和当地网信部门报告,实现“分级响应、同步联动”。
从功能层面,需打通“研判指挥、态势感知、安全运营”三大模块的协同:研判指挥层负责制定应急策略、下达处置指令;态势感知层通过全流量监测、终端检测等技术,实时捕捉网络异常;安全运营层负责执行处置动作(如隔离受感染设备、封禁IP、修复漏洞)。三者形成“感知-研判-处置”的闭环,确保事件发生时既能快速上报,也能同步开展处置,避免“只报不处”导致危害扩大。
从能力层面,要构建“低位-中位-高位”的三级能力体系:低位能力聚焦“基础监测”;中位能力侧重“深度分析”;高位能力针对“战略防御”,这种三级能力的协同配合,不仅可按《办法》要求完成报告,更可实现“防御-报告-处置”的无缝衔接。
结束语:
总之,11月1日起执行的《管理办法》,以及2026年1月1日实施的新修《网络安全法》,对企业不是“负担”,更是提升网络安全能力的“契机”。在AI技术重塑各行各业的今天,网络安全已从“辅助保障”变为“核心竞争力”。奇安信将以“重塑内生安全体系,升维AI时代安全力”为目标,通过技术赋能与体系构建,助力企业不仅满足《办法》的合规要求,更能在数字浪潮中筑牢安全防线,为数字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
    95015服务热线
微信公众号
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206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