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-11-23 作者:奇安信集团
11月22日,由奇安信集团协办的2025强网论坛“国家一流网络安全学院院长分论坛(智能时代网安学科发展)”在郑州举行。信息工程大学校长,论坛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郭世泽,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学会副理事长、论坛主席孟丹致辞,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、名誉院长方滨兴,信息工程大学研究员郑建华等产学研权威专家做主旨报告,共同为构建面向未来的网安人才培养体系注入思想动力。奇安信集团总裁、中国电子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吴云坤受邀出席并作《面向复杂系统的创新安全培养模式》主题演讲,提出“三型人才”培养新模式,为新时代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与行业借鉴。

复杂系统三重安全挑战,人才短板成关键瓶颈
吴云坤在演讲中指出,当前信息时代的复杂系统正遭遇三大新型安全挑战:
信息系统复杂化方面,随着架构从单体系统演进至云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多层技术体系,级联风险和跨域攻击日益增多。研究表明,系统复杂度随组件数呈指数增长,要求安全人员必须掌握多领域知识与技能。
行业领域专业化层面,电力、金融、交通等关键行业的软硬件与业务系统不断专业化,传统通用安全技术已难以满足防护需求。如2025年美国对国家授时中心的攻击,以及英国饮用水供应商 2024年遭5次攻击,均表明行业安全防护需要精通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才,而这类人才的培养面临高投入、高难度的现实困境。
攻击模式智能化趋势明显。攻击者广泛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攻击效率,新型AI恶意软件层出不穷。奇安信数据显示,AI驱动的漏洞挖掘使0day漏洞利用加速,50%的漏洞在披露3天内就被利用,安全人员需掌握AI技术与数据分析能力。
多维实践成果斐然,构建人才培养生态体系
面对严峻挑战,奇安信立足网络安全攻防实践,构建了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,取得了丰硕成果。
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,奇安信形成了覆盖5个层级的层次化人才方阵,通过校企合作、联合培养、攻防比赛、聚优平台等多元方式聚集人才,涵盖攻击型人才、漏洞挖掘与威胁分析人才、防御架构与引擎开发人才等各类专业人才,满足不同场景的安全需求。
领域化研究平台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核心支撑。奇安信打造的鲲鹏平台、大禹平台、锡安平台等八大核心技术平台,为人才提供了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与实践载体。
生态化培养模式则拓宽了人才培养路径。奇安信与清华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,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,联合发表国际顶会论文近40篇,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,累计接收近百名硕博士研究生实习;作为中组部“培养卓越工程师重点企业”和教育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参与企业,奇安信已与17所高校联合培养学生105人;在网络安全学院学生创新资助计划中,奇安信发布课题数和申请人数均居首位。
深耕探索历程,搭建多元化人才成长通道
吴云坤详细介绍了奇安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三大核心探索:
以补天漏洞响应平台为核心的兴趣引导安全社区,自2013年建立以来,已汇聚超过16万注册白帽子和6500余家注册企业,累计发现漏洞240万+,发放漏洞奖金过亿元,形成了“以攻促防”的良性生态,年轻白帽子群体持续壮大,成为安全人才的重要储备池。
DataCon系列竞赛构建了寓教于赛的培养模式。自2019年首届举办以来,已发展成为覆盖1000余所高校、300余家企业、累计参赛人数超2万人的高水平赛事。赛事围绕AI安全、大数据安全等前沿方向设置真实挑战性赛题,提供DNS 攻击流量检测、恶意代码分析等企业实际需求导向的竞赛内容,依托海量安全数据支撑,成为培养高层次安全人才的重要平台。
燔石/破壳平台则创新了漏洞众挖的协作模式。通过漏挖情报定向汇聚、智能跟踪,场景自动构建、模板沉淀,优势工具推荐、联动互补,以及多环节协作共享等机制,降低了漏洞挖掘门槛,沉淀了丰富的漏洞模式知识,实现了多人协同的高效模式,为漏洞挖掘人才提供了专业化协作平台。
创新“三型人才”模式,赋能实战
针对复杂系统安全挑战,吴云坤提出了“三型人才”培养新模式,通过体系协同、实战靶场、数据平台三大支柱,构建面向复杂系统的创新安全人才培养引擎。
在复合人才培养方面,依托星舆实验室、巽丰实验室、天工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资源,系统化培养具备跨领域知识结构的人才,覆盖汽车安全、工业互联网、物联网、软件供应链等多个技术方向,为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复杂信息系统提供全面协同的安全防护能力。同时聘请企业导师,强化实践指导,助力人才快速成长。
专精人才培养借助奇安信自主建设的行业仿真实验靶场,覆盖电力、金融、油气炼化、轨道交通、水利等重要行业。这些靶场不仅能够支撑培训教育、攻防演练,还能满足业务仿真、安全研究、攻关科研等多重需求,为专精人才提供真实场景的实战训练平台。
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,依托长期积累的海量安全威胁数据,奇安信构建并持续训练专业的安全分析大模型。目前已开放数十个真实业务数据集,包括万亿级的PDNS数据、数十亿的样本数据、247亿资产数据等,以及网络黑产、加密恶意流量等特色数据集,已被100+科研机构、200+科研团队申请使用,助力发表20+科研成果。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,培养具备人工智能与安全双重视角的创新人才。
吴云坤强调:“网络安全的本质是体系化攻防对抗,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。”奇安信将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,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,通过“三型人才”培养新模式,为国家网络安全事业输送更多复合型、专精型、创新型人才,筑牢复杂系统安全防线,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
95015服务热线
微信公众号
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2064号